致敬 坛子峪承前启后的“大寨接班人”

2022-04-07-07:27[来源:德孝网][作者:超级管理员][浏览量:4727]

致敬 坛子峪承前启后的“大寨接班人”

作者  刘俊营

壬寅年初春时节,禾苗吐绿万物复苏,蓓蕾已悄悄在枝头暗动。

长清区作为济南市的后花园,是城里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。漫步在乡间小路,远山近水尽收眼底,微风佛面顿感惬意舒畅。 

不经意间,一架东西走向,高20余米长2000的悬空石渠映入眼帘,石渠已有一处坍塌残缺,但总体保存还算完整,此为何时建造,缘何修建?正独自纳闷,逢小路对面走来两位老大妈,忙上前问询。

左为李培兰老人 手指方向为悬空石渠

高个大妈名李培兰,已75岁。她说这个石渠是上世纪60年代,由荆庄村党支部原书记王殿顺带领村民所修。

王殿顺,1922年出生,少小受共产主义进步思想影响,成为一名共产党员,解放前为民族解放和独立做出过巨大贡献,解放后历任长清县杨庄乡乡长、济南市七里河乡砚池山铁矿党委书记、长清区荆庄村党支部书记等职,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呕心沥血,兢兢业业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。

右一为王殿顺同志

60年代的荆庄村属严重贫水村,人畜饮水极度困难,农田灌溉基本靠天,生存条件十分恶劣。时任荆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殿顺,积极响应毛主席“农业学大寨”的伟大号召,同牛山庄村时任书记陈成山等,一起前往山西大寨参观学习,受到时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接见与鼓励。

雄心勃勃的王殿顺,怀揣一颗人定胜天的决心,和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,回村后他带领一众乡亲,发扬苦干实干的大寨精神,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,耗时数年,建成高架石水渠1座,打配套深水井1眼,万方蓄水池3座,300亩旱田全部变成水浇田,粮食实现了高产。

上世纪60年代老书记王殿顺带领社员修建的第三号万方水库

光秃秃的坛子峪全部被绿植覆盖,昔日的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,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红旗村,更被乡亲们喻作“济南的大寨”,1977年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在当时的省委书记白如冰的陪同下,也兴致勃勃地慕名来到荆庄村参观指导,并对以王殿顺为核心的村党支部大加赞赏。

说起当年的老书记王殿顺,李培兰老人滔滔不绝啧啧称赞,不断竖起大拇哥。继而手指向远处绿树环抱的山梁说:老书记的孙子王宗在那里搞文化旅游呢,可以去看看。

坛子峪一撇

告别李培兰老人,向她指引的坛子峪山进发,没到山下远远望去,半山腰青砖绿瓦隐于绿荫间,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,来到近前恰遇王宗送一拨游客下山,带着诸多不解与疑惑,和这个看起来很精干的年轻人聊了起来。

通过交谈,眼前的这位80后所做所思,让我瞠目结舌深感意外,在他的骨子里,祖辈那种坚韧和担当,在他这里传承的淋漓尽致,我开始相信基因的伟大了。

21世纪初,王宗的父亲王朋伦通过竟标,同长清区政府签订了1795亩,50年承包期的坛子峪山地协议。接下来父亲告诉王宗,这块山地交给他来经营,当年还是毛头小伙的王宗有些发懵。随后,父亲带着他重走了爷爷王殿顺当年走过的地方,从西柏坡再到大寨,父亲详细地对王宗讲述了爷爷当年红色革命历程和光辉历史,使他对爷爷有了更深层的了解,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。在大寨,王宗望着绿油油的梯田,看着父亲信任的眼神,坚定地对父亲说:我要把家乡的坛子峪变成大寨。

坛子峪正门

回到坛子峪的王宗,来到山顶俯视着祖辈留下来的青山绿水,开始周密谋划着改天换地的计划。几百上千亩荒山改良谈何容易!倔强的他知难而上,规划项目筹集资金到联系工程队,有时忙到几天几夜不合眼,甚至吃不上一口饭,喝不到一口水,从修第一条上山的路,直到层层梯田的小大寨出现在半山腰,王宗花费了整整10年的宝贵光阴。

接着他又筹划招商引资发展旅游观光,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费尽周折终于大功告成,一座集餐饮、会议、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拔地而起。

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,当今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仅局限于以经济、军事为代表的硬实力的竞争,而且以文化、科技为代表的软实力的竞争正在愈演愈烈。因此,各个国家都积极投身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,综合国力不断增强,国际地位显著提高,并在全球化大的国际背景下,我国的孔子学院以语言作为载体,以文化作为支撑,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,并不断地发展壮大,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。

坛子峪文化广场上的孔子石雕像        24孝文化免费休闲茶台

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。“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。”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,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。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大的力度、更实的举措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。唯有汇聚全党上下、社会各方的强大合力,乡村才能聚要素、添人气、增活力,广大农民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,我们才能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三农”新篇章。

精确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王宗,踌躇满志信心百倍。当下他正整合资源谋划招商引资,致力于乡村振兴,兴建康养中心和儒家文化教育基地,为发扬历史革命精神,传承国学文化,建设美丽家乡踏上了新的征程。

王宗先生近照
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。坛子峪山上灯光点点,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。星星无语,但它们却真实的见证了,坛子峪翻天覆地的变迁。

魏巍悬空石渠,历经半个多世纪,仍屹立在山野之中,像一座丰碑,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永不磨灭。激励着像王宗这样的继承者,前赴后继一往无前。

在王宗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,正是他这种骨子里坚韧不拔,敢于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,才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弘扬的。

王宗和他的孔子学堂、老年康养事业能否顺势而生,不断壮大发展下去呢,让我们拭目以待!

【作者刘俊营系文化和旅游部《赤子》杂志社专题部主任

 (编辑  凤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