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视故事:弃官寻母——朱寿昌

2013-06-16-16:35[来源:德孝网][作者:管理员][浏览量:3556]

 

主题歌:

      天生日月

      地养山河

      父母生养我

      草木荣枯

      花开花落

      祖辈留下我

 

      羊羔知跪乳

      乌鸦犹反脯

      少小无忧靠父母,

      成家方知育儿苦。

      世间百善孝为先,

      人生千般顺为福。

      忠孝立国兴家邦

      中华礼仪传千古

 

百善之首孝为先。“孝”是什么?

“孝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:父母给你生命,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;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,也要让你吃饱穿暖,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;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,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,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。

孝又不是简单的回报,而是一种天伦亲情的体现和表达,是人活着的意义的一种价值。重温二十四孝,不是让我们去刻意地模仿、效法古人,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去领略一下孝的精神,继承孝的传统美德,在新形势下焕发新孝德的光彩!

弃官寻母——朱寿昌

朱寿昌,字康叔,宋朝天长县同仁乡秦栏人。《宋史》对他弃官千里寻母之事有详细记载。

天长县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天长市,属滁县区。

朱寿昌的父亲叫朱巽,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,其母刘氏是朱巽之妾。寿昌出世后,正妻妒忌她有了男孩,便千方百计在丈夫面说刘氏的坏话。就在寿昌七岁那年,正妻恶毒的将一个下人的汗衫悄悄塞在刘氏的床头柜下,之后便诬告刘氏与下人偷情,并撺掇丈夫搜查刘氏的衣柜。丈夫在刘氏的衣柜里乱翻一通。当他看到那件下人的汗衫时便火冒三丈,不仅狠狠将刘氏责打一顿,更是不容分说地将其赶出家门。刘氏离家那一刻,紧紧抱着儿子寿昌哭呀哭,寿昌抱着娘的腿,说什么也不让走。后来愣是被父亲的正房硬生生的掰开他的小手儿,拉开,刘氏这才得以离去。刘氏走时仅仅挟了个小包袱,泪流满面,披散着头发,寒风中摇摇晃晃的走着,一步三回头。寿昌站在家门口,顿足哭嚎着,娘!娘!撕心裂肺的哭嚎,使父亲朱巽也禁不住流下泪来。从此寿昌母子分离,寿昌便在日思夜想母亲的煎熬中度过。

俗话说,朝里有腿好做官。后来寿昌长大成人,由于父亲的功名,很快就出去做了官,加之寿昌的聪明能干,几十年的仕途竟颇为顺利。他先后做过陕州荆、南通荆,岳州知州,阆州知州等。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,思念之心时时萦绕于怀。于是每到一处做官,他都要四处打探生母的下落。每有闲暇,便出巡查访老人家的踪迹。可是人海茫茫,一无线索,二无根据,瞎摸瞎撞,谈何容易!真可谓如大海捞针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寿昌思念母亲的心情也更加殷切,以至于茶不思饭不想,言必流涕。要知道,五十年了,五十年母子未曾相见了啊!母亲是否还在人世?在哪里?这些年母亲的生活怎么样?是她孤单一人?还是另有新家?现在身体如何?丈夫是做什么的?儿女们可否孝顺?这一切的一切,寿昌多想亲眼目睹,亲耳聆听啊!为此他烧香拜佛,求神灵保佑,并依照佛法,用香火灼背烧顶,以示虔诚。后来更是刺血书写了《金刚经》。

《金刚经》是一部佛教经典。他的意思就是要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意志和智慧,破除一切烦恼,决心超越生死执著地达到寻找生身母亲的目的。

这年,宋神宗当朝,寿昌刚过知天命之年,听一位长者含含糊糊地说,他听旅陕一朋友谈过,似乎在陕西哪个乡里见过母亲一个背影,虽然没得面对面说句话,可是听当地人说,她嫁给一位农民做了妻子。寿昌又问,到底是哪个乡里?那老者很遗憾,摇头说不知。不过,尽管这件事仍是一个谜团,可总比过去要具体多了,至少是在陕西省这个范围里。他想,即使我一天跑一个村,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还把个陕西省跑不完?何愁找不到母亲?寿昌喜不胜收。于是他便再也无心做官,决心辞掉朝廷官职,到陕西一带去寻找母亲。他要辞官,神宗十分欣尝他的为人,多次挽留。寿昌说,为人之子,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孝敬,还谈什么做人!难得做人,何谈做官!神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,便欣然准奏。

寿昌回到家里,告别妻子,让她管好儿女,自己要去寻找生母。而且再三表示,找不着母亲,绝不回家。妻子留恋不舍,他说,你也是有儿女的人,假若现在让你撇下子女远嫁他乡,你会思念你的儿女吗?你知道,儿女又会怎样想念自己的母亲呢?妻子不再言语,他又说,你能否想像得到,这些年我娘又是怎样思念她的儿子吗?儿子是娘身上的肉啊!可你又知道,自从我娘离家那天起,我是如何思念亲娘的吗?妻子泪水涟涟地送别了丈夫,并再三叮嘱,路上小心。饿了要吃饭,困了就住店,慢慢打探别着急,总有一天会找着的。寿昌点头称是,并再次嘱咐妻子,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,便匆匆上路了。

陕西在北,安徽在东南。两地相隔千余里。寿昌从家乡安徽天长出发,先乘船,渡过淮河,之后便身背干粮,信步前行。他知道,寻母之路很漫长,而且像无头苍蝇,是瞎冲瞎撞,说不定在什么地方会碰上母亲。所以他放的很坦然,走到哪问到哪。他把母亲离家时留在他脑子中的印象,反反复复的进行回忆,衣着手饰,相貌特征,都在心里做了描画。见人就讲,就问。边走边问。日复一日,走了七七四十九天,终于踏上陕西地境。进入陕西之后,首先来到商洛和安康一带。那里尽是山,他爬呀爬走呀走,饿了吃点干粮,渴了喝点泉水,只要看见有人家,他就要走过去述说一遍。虽然遇到许多好心人,招待他吃,招待他住,可终究不是天天都能落脚到有人家的地方,所以风餐露宿的日子已成家常便饭。特别是有一次翻越秦岭,天黑了,又是风又是雨,山洪暴发,峡谷里房子大的石头被洪水裹挟,翻滚、撞击,那声响,那阵势,简直能把人吓死。那天他刚刚走到山腰的一个石洞下,那山洪就在眼皮下,四周黑洞洞,前走不行,后退不能。他真担心,此刻要突然窜来一个什么野兽,他即看不见又听不着,想躲无处躲,想逃无法逃,吓得他提心吊胆,浑身哆嗦,就这么心惊肉跳,战战兢兢的挨到天微亮,风停雨住后这才急急忙忙爬到后山,已经是精疲力尽了,幸得遇上一个住在林中的猎户人家。看样子老大娘跟自己的母亲年龄差不多,七十左右吧。他向她老人家说了自己寻找生母的苦衷和沿途的坎坷遭遇,好心的老大娘招待了他,取来儿子的衣服让他换上,做了热汤热饭让他填饱肚子,且歇息调整了一天,体力这才得以恢复。之后他又一瘸一拐地重新踏上漫漫的寻母之路。夏不违三伏,冬不避三九。他就一直这么走一处问一处,见人就问。他考虑到光讲母亲年轻离家时的衣着相貌,除了与母亲有特殊交往的人才会有印象,其它人哪里能够知晓!他想,要是母亲能见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,就会知道儿子在找她。她一定会设法来追自己的。于是他在宝鸡找到一家照像馆,把自己七岁时的照片翻拍重印了许多张,走到哪都要给一些好心人留下自己的照片,以便母亲看见,让她知道儿子的行踪。那时候不像我们现在,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发消息做广告,只能采取那样的笨办法。

说来也巧,工夫不负有心人。十余天后,他刚刚离开同州的一个小村庄,同州就是今天的大荔县,母亲无意间听到村人的议论,说安徽天长有个壮年男子到处打听生母下落的事,且留有儿时的照片。刘氏便顿生疑虑,立刻就去找那个拿照片的人。她一见照片便潸然泪下。一打问,听说儿子已离开村子两天了。她问清儿子的去向,便急急跟踪去追。唉!一个没有固定方向的跑,一个稀里糊涂的追,两人什么时候才能相遇呢!真是苦了母子二人。

这一天,寿昌从渭南辗转到达延安,夜里刚刚在一位好心的大娘家住下,便有人来报信说,沟口有一户窑洞里也是刚住下一位老太太,拿着一张小孩照片,说她儿子在四处找她,听说朝延安这个方向来了,她便追了过来。寿昌一听大喜,连忙爬起就走。他跟着报信人来到沟口那家窑洞里,母子一见,都怔了。母亲眼前的儿子已经胡子八查了,哪有点儿时的影子呀!儿子眼前的老太太已是满头白发,一脸皱纹,而且佝偻着腰,一点也不像当年的母亲了。母子相视好一会,母亲这才拿出照片说,你是昌儿?一声昌儿,寿昌立马扑了上去,呼喊着,娘!母子俩这才抱头大哭。在场人一个个也都泪眼婆娑,唏唏嘘嘘,哽咽不止。

五十年了啊!母子五十年未曾相见了!如今寿昌年过半百,母亲也七十有余,乍一见面如何能不悲恸不已呢!这一夜,母子俩就在此窑洞里安歇了。二人一夜均未合眼,谈了分离后各自的生活经历。寿昌这才知道,母亲被赶出家门后,先在街头流落,靠给富人家打帮工糊口度日,后经人作合,改嫁党氏,又有子女数人。去年党氏因病刚刚过世,母亲就跟他的几个弟妹一起度日。寿昌视他们如亲弟妹,全部接回家中供养。后来,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,宋神宗深受感动,责令官复原职。名公巨卿,大政治家、文学家苏轼、王安石等均写诗赋文争赞其事。从此,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,历代广为流传,孝子之名亦得于遐迩。

天长县秦栏村旧有朱孝子墓,明弘治年间,曾立碑于墓侧,嘉靖年间,建孝子祠。今墓、祠均废,仅存嘉庆二年所立石碑。

朱寿昌弃官寻母,此举堪比沉香华山救母。母子之情,难以割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