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原与楚辞

2012-10-16-16:58[来源:德孝网][作者:管理员][浏览量:1347]

在中国古代,能被称之为“伟大”的诗人很多,李白、杜甫自不必说,像白居易、李清照甚至近一些的龚自珍等等,也丝毫无愧于这两个字。但我一直以为,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诗人,应该是屈原。我所说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《离骚》、《九章》和《天问》,而在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身躯给了中国诗人和文人一种“场”——一种气场、一种气韵,那种气韵塑造了他们的精神和品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。屈原的气质、行为、语言都太像一个诗人了——活得写得都像一个诗人。勃然大气,飘逸洒脱。而最终愤而投江,虽让人扼腕长叹,但如果不如此,也就不是屈原了。所以鲁迅称赞屈原:“逸响伟辞,卓绝一世。”我觉得何其芳评价屈原的一段话,也很精准:“《诗经》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,然而,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、遭遇、痛苦、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,却还没有。”

屈原,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、政治家,“楚辞”的创立者和代表者,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。自屈原开始,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,这无疑开创了诗歌写作的新纪元。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,他的浪漫是骨血里的浪漫,浪漫里渗透着近乎极致的豪放。这也是屈原成为“世界四大文化名人”(另有波兰的哥白尼、英国的莎士比亚、意大利的但丁)的原因之一。

其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,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。他心怀嫉妒,与屈原争宠,楚怀王庸懦昏聩,不辨忠奸,屈原渐被疏远。这对于饱含政治抱负的诗人说来,的确有些残酷。秦昭王提出秦楚两国联姻,欲与楚王会面,屈原极力谏阻说:“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,不如无行!”而楚怀王之子子兰劝其赴秦:“奈何绝秦欢?”楚怀王终于还是去了秦国,结果被秦昭王扣下,直至客死于秦。其长子顷襄王继位后,子兰仍然不思其过,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。顷襄王在一怒之下,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,使得屈原只能辗转流离在沅、湘一带九年之久。远离故国,对国家、宗族之事无可奈何,只有悲伤、悲叹而已。眼看着“百姓震愆”“民离散而相失”,他慢慢地顺着沅江,向长沙走去。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,远游、求贤又不成,这时他“被发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”。顷襄王二十一年,秦将白起攻破郢都,屈原自知国破,悲愤难捱,遂自沉于汨罗江中,以忠贞之精神捐躯于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
应该说,这样的逆境成就了屈原诗歌的风格,使他在空有一腔热血而不得其所的情形之下纵情高歌,以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愤懑。我说过,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有政治情结,这大概自屈原始。政治使得屈原成为一个生命的悲剧,但也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,使之成为最具有中国诗人典型特征的文人形象。我自己觉得,在生命和诗歌这两点上,屈原都走到了极致。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,他的诗篇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矛盾,尤以揭露楚国黑暗政治的篇章最为深刻。

屈原当时为三闾大夫,担负着教育宗族胄子之责。这在《离骚》中有很清楚的表述: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,畦留夷与揭车兮,杂杜衡与芳芷,冀枝叶之峻茂兮,愿竢时乎吾将刈。”他为培养贵族的后人呕尽心血,但结果却是“兰芷变而不芳,荃蕙化而为茅”,他处心积虑培育的那些人,最终竟然成为自己思想和追求的反对者,这是他最为痛楚的。屈原政治理想的内容是“美政”,即圣君贤相的政治,基本内容是民本思想。他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后稷、文王以及齐桓、晋文和楚之三后等,颂扬古代的贤臣。他想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。“彼尧舜之耿介兮,既尊道而得路。”“耿介”即光明正大,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。所谓贤臣,就是主张任人唯贤。屈原在讲到贤臣时,往往用忠贞、忠诚、忠信这些语辞。屈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涵盖下,真实、正义、不屈服于邪恶,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显然,他的这些思想虽至纯至善,但恰恰是孤独的。古往今来,莫不如此,一个诗人的理想主义,最终要么毁掉身躯,成就文字,要么身躯和文字都被毁掉。

屈原的作品有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、《九章》等。其中《离骚》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。每每吟诵,都会让人感奋不已。不说它的内容,就是它的音韵,也会让人黯然神伤。诗歌作品屈原之前多为短诗,自屈原开长篇巨制之先河。《离骚》一篇就有2400多字。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、思想和境遇,把抽象的品德、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地表现出来,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记录,称它为诗人的自传诗。而《天问》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,它用问语接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,涉及了天文、地理、思想、文学、哲学诸领域。何谓“天问”?王逸《楚辞章句》说:“何不言‘问天’?天尊不可问,故曰‘天问’。”那时屈原被放逐,忧心愁惨,彷徨山泽,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,看到壁上有天地、山川、神灵、古代贤圣、怪物等故事,因而“呵壁问天”。这种说法未必是屈原写《天问》的真实起因,但既然一直被传说,也一定有它的道理。《天问》中,问天地、日月、山川、灵异之外,它所涉及的大多是当时的人和事,因此屈原所“问”的是他精心选择的。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《天问》,是他“呵壁问天”的经典之作。

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真正走向民间的一位诗人。在他去世后,人们包粽子、赛龙舟纪念他,以致形成了五月五端午节,这种影响是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企及的。而他诗中的 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(《离骚》)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(《离骚》)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(《离骚》)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(《渔父》)“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,故将愁苦而终穷”(《涉江》)“余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将重昏而终身”(《涉江》)“苟余心之端直兮,虽僻远其何伤”(《涉江》)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,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,遂去,不复与言”(《渔父》)等等名句也被人永久传唱。

的确,我一直觉得,真正具有屈原那种精神气度、个性品质、政治抱负、艺术探寻的诗人,不多。如果有了,那他也必定是伟大的。(郁葱) 

本文链接:www.zhongguodexiao.co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责编:孙美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