拐女成感动人物 宏大主题压抑人伦

2015-08-01-23:56[来源:德孝网][作者:管理员][浏览量:1294]

拐女成感动人物 宏大主题压抑人伦

2015年07月31日10:01  新浪专栏

  文/马婉莹

  两年前一篇题为《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》的报道,日前突然引爆微博话题。郜艳敏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,她在21年前被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,受尽磨难后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。这篇报道对郜艳敏这样歌颂:“因为她是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——初中毕业,她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,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睛,她选择留在了带给她痛苦和屈辱的异地他乡。

  其实这篇文章的故事可以简单粗暴的用一句话概括:一个被拐女经历苦难成为山村唯一女教师,并于2006年获得了感动河北十大人物。一个本应该追根溯源的被拐案件就这样被媒体带偏了,媒体费尽心思的塑造出一个感天动地的人物,然后号召我们要学习郜艳敏乐于奉献的精神。

  这时候,有网友就不乐意了。@绯箫评论道:这种类型的新闻,当你被拐卖了,请用大爱来包容这个村里的人;当你被家暴了,给你丈夫一个拥抱;当你被强奸了,请积极配合强奸犯,用你的胸怀包容他…那么谁来包容我?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,拐卖成为了这件事情中一个煽情点,从侧面衬托出这个人物的高大全形象。

  但是被媒体一笔带过的拐卖过程是有多令人痛心呢?根据其他媒体的报道,郜艳敏18岁被拐卖时四天倒了三次手,每天经历着不堪忍受的折磨,以至于他最后的买主——他未来的公公拿着借来的2600钱出现在她面前时,她跪倒在地央求老人家带她走;郜艳敏曾经尝试逃跑被丈夫抓回,曾经三次自杀未遂;当郜艳敏获得机会和准丈夫回娘家的时候,她问父母我能不能再回去?父母的回答是:结过婚的女子,找一个好对象就难了。所以说,媒体报道的角度难道只能如此单一吗?贩卖人口、教育落后、思想封建这不都是报道的好角度吗?为什么非得要塑造出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呢?

  类似于这样宏大的叙事主题我们并不少见。首届全国道德模范刘玉莲为给村民看病,将女儿绑在椅子上,女儿11个小时后夭折。于是有网友总结了“中国最美医生的特点”:一贫如洗连轴转,带病工作把人瞒,家人患病不能管,给人看病不收钱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都不缺乏这样的人物,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私人利益,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孜孜不倦的感动着别人。当然,在这里我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,我只是想阐述一个观点:其实有时候宣传也并非要反人性,我们不需要被宏大主题压抑着个人的基本私欲。我们只是人具有一个人的特点,并不是完美的形象。

  知名评论人五岳散人是这样总结这次事件:其实那个被拐女变成感动中国的新闻,是我们这些年价值观扭曲的必然产物。您看我们这都宣传些什么,比如父母病危,孩子忙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什么的。基本人伦被宏大主题压着,以至于行类禽兽都成为了正能量,您还指望有什么价值观?连价值都没有,还哪来的观?所以,也请拜托媒体们,帮忙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好么?